17世纪的全球化粮价天气与普遍危机

时间:2023-4-23来源:中古资源 作者:佚名 点击:

白癜风什么药 http://m.39.net/pf/a_6162073.html

全球化与普遍危机

全球化是当代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,其内涵与包含的层面十分广大且复杂;但如同字面上所示,这代表了世界一家,休戚与共的概念。所有事件无论好坏,都透过网络和资讯媒介揭露在所有人面前;人类分享并建构一种同质性越来越大的文化型态,但也面对共同的问题与挑战,老死不相往来的部落主义逐渐被消蚀于无形。

以今天而言,不管是北京、纽约、伦敦或是巴西,人类面对着几个共同的问题:气候变迁和地球暖化。

在至年间,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.74摄氏度。普遍来说,科学界发现过去50年可观察的气候改变的速度是过去年的双倍,因此该时期的气候改变只能人类活动所推动。

其次就是油价等原物料的上涨以及造成的通货膨胀、粮食危机。

这点相信比起全球变暖,更与我们息息相关。尤其是在新冠在全球蔓延的时刻,大家都能深刻的体会到这上涨的压力,这也是一种清楚的全球化明证。

普遍危机是一个史学上术语,用来表示一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们所产生的共同危机感。

这种共同的危机感肇因于许多关连的危机接连不断的形成,在人们的心中连结成为一个共同性。进而产生一种全面性的不安全感。

这里我要谈一个17世纪所形成的普遍危机,与今天有其相似性。

天气异常的危机

普遍危机这一概念最早是休·特雷弗·罗珀于年在《过去与现在》上提出的论文。

英国历史学家休·特雷弗·罗珀

最初的含意在于解释17世纪前后时欧洲产生了迥异于中古时期的巨大变化,包含地理大发现、宗教改革、科学革命等。这些变化冲击一般人民的世界观与思想体系,使得一般人民产生巨大的信仰危机和心灵空洞。这使得表面上17世纪看起来是欧洲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代,但隐流中亦包含了巨大的失落感。

尤其是宗教的神圣性丧失的确是一个近代西方最重大的典范转移。对一个西方人而言,一生从出生受洗到死亡葬礼都与宗教相系,瞬间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假的,这种巨大的信心危机不是我们这种非西方人、非该时代人所能理解的。

弗朗索瓦·拉伯雷是16世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,他有许多的作品反映出对基督的怀疑,也因此被认为是近代最早反基督的先驱。

上图:弗朗索瓦·拉伯雷,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之一。

但是现在的研究指出,那个时代的人,没有不信这样的因素存在。

上述的论点固然正确,但过份偏狭于哲学思想。随着科技整合和多学科交流,新的17世纪普遍危机论注意到气候变化和全球经济所造成的信心危机。

新的研究结合了地质学、生物学、气候研究等,他们认为17世纪的普遍危机不只是信心层面,还包含了一个实际的外在变化:西方在-年间出现了频繁的国家内战(如三十年战争、清教徒革命、英国内战、北方战役、西班牙王位争夺战、九年战争、法鲁兹战役、土耳其战争、大同盟战争)以及大规模饥荒、火山爆发、气候异常、地震、鼠疫流行等外在环境变迁,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以及经济市场的剧烈变动。

法国历史学家、年鉴学派大师布劳岱(-)在《15-18世纪的物质与资本主义文明》利用长时间的研究方式,指出商业中心的转移(威尼斯、安特卫普、鹿特丹、伦敦)就是一种物质财富、文明的移动路线,整个地中海到大西洋的重心移动循着一条明显轨迹。

费尔南·布罗代尔

华勒斯坦在《世界体系》中提出了商业与文化中心和边陲的产生与移动。换言之,欧洲中心从希腊罗马到意大利、西班牙马德里、荷兰鹿特丹、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,这种跨国界、多领域(文化、经济、宗教等的交互比较)研究凸显不能以单一国家历史加以研究,而是必须以一套宏观、跨学科的体系研究。不过随着这些理论的流行,开始有学者注意到,这样一种欧洲体系是否可以扩张到亚洲?

-年也是中国、日本、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危机时期。以政治事件来说,中国年大规模的白莲教乱到年明朝灭亡,清朝入关取而代之,外来异族再次统治中国;日本也在成立江户幕府,之后便有元和大殉教、岛原之乱、庆安之变等宗教叛乱。

而这些战争、叛乱除了国家政治动荡以外,人民无以维生更是一重要的原因是,-年长江下游爆发了大规模的疟疾、饥荒、洪水,估计约有百万人民死亡,与同等级数量的灾民产生,这些无法被安置的灾民自然坐视(或是幸灾乐祸)明朝的灭亡。

而此同时,日本也在爆发了大规模的天候异常和经济危机,许多都市遭受破坏,牛疫和北海道驹岳爆发的火山灰导致农作物坏灭,造成了年代的宽永大饥荒(日本学者曾指出,日本江户时代前百年基本上是一个寒冷的时代,饥荒凶作从不间断)。虽然资料并不充足,不过马来西亚和韩国也在此时面对了一样的自然灾难。

首先要先说明的是,今天我们大多生活在衣食无缺的环境中,所以较难体会饥荒的严重性。不过对于前世纪的人们而言,相较于地震、台风、水灾等灾害,饥荒才是最严重的灾情。

大家或许有印象歌德「浮士德」中出卖灵魂给魔鬼的故事,这当然是一个寓言。不过近来的研究指出16-17世纪大多数的欧洲人都处在营养不足的饥饿状态中,也因此经常会有幻觉的症状。很多见鬼、遇到天使或是看到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的纪录,很可能都是营养不足所产生的幻觉。

经济流动与普遍危机

一个最引起争议的论点在于,欧洲的饥荒、经济危机与中国白银输入有密切关系。首先,晚明社会是一个物质主义、消费文化兴盛的时代,各种奢侈浪费的风气弥漫于世,传统的节俭美德荡然无存。

自15世纪末期以来,欧洲需要大量东方商品,而伊斯兰势力的陆路受阻,更使得大量的欧洲商船来到亚洲,形成了所谓的海上丝路。

同时段的明朝一些沿海行省也已经进入国际贸易,货物在葡萄牙、西班牙、荷兰、中国、日本、印尼之间的官方舰队、私人商船、海盗走私中互通有无,形成了一个亚洲国际贸易圈。

新大陆的开发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换取货物,极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不仅改变的传统的铜币本位制度,这种全世界白银的大量流入如同年的经济大恐慌,大量的热钱集中于单一区域,投机风潮不禁令我们想起南海泡沫危机或是郁金香热的教训。

年代末期,欧洲国家因为战争内乱、天气异常导致贸易受阻,大量白银不再流入,使得原本习惯奢侈生活的明朝面对通货膨胀、税收短缺,加上前一段的天候异常,最后就是明朝的灭亡。

同样的,明朝所发生的危机也连结了欧洲本身、大量白银失去买主而价格暴跌,整个欧洲也面对巨大的经济衰退,进而产生的新的边陲中心移动,欧洲国势转移。

这样的17世纪普遍危机目前尚未获得大多数学者的同意,但是它发展了许多新的面相:如从广范围、跨时间、文化的相互比较形成,逐渐取代单一国家的研究。以及多学科交流的重要性。天气预测、火山灰观察、动植物遗迹状态,碳14检定、古文献解读等都需要多学科的交流,也使得人文自然领域的科学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合作。

此一普遍危机论点在于天候异常、粮食生产、物价上涨对人类政治社会的影响极为深远;其次就是遥远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事件会直接影响到远方的欧洲。明王朝的灭亡是因为西方白银经济失控,而西方经济的失控正由于中国经济过度发展,两者形成了一种互为表里的矛盾关系,这似乎今天也能在总体经济学中见到。

全球化一词不仅是20世纪的产物,而是不断上朔的历史进程。随着资料和研究的进展,或许也能证明10世纪的东方某事件影响了西方帝国的兴衰。

换言之,全球化这一词汇或许是当代思潮,但其内涵则古已有之。而今天我们面对的全球气候变化与原物料短缺,更使得我们注意到这一普遍危机的可能性。

化石燃料再昂贵,毕竟是非民生必须用品,大家顶多骂骂抱怨一下。但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之所系,粮食短缺与原物料上涨是非常严重的问题,不可等闲视之。



转载注明  http://www.bjchjy.com/bfbz/13939.html

首页| 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广告合作| 隐私保护| 服务条款| 合作伙伴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版权所有 中古 
Copyright 2012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.